提到「永和」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?
中和、永和傻傻分不清楚? 路不直容易迷路?還是遍布全台的永和豆漿?
但對身為永和人的我來說想到的可能是和平鴿、後巷的瓦窯溝、放學時間大量的學生與巷子口的吧噗車。除了永和豆漿以外,這塊土地還有著許多細節散落,甚至本地人可能對於「永和」都無法有個明確的定義,也讓永和缺乏了「地方感」。
如果想要對一塊土地有地方感,必須讓身體與時間日常生活中反覆地在同一塊土地上活動,可以讓我們產生地方感與歸屬感,而日常生活就是在對空間的加加減減,不斷演變中展開。這次的設計要去探討在被廣為人知的「永和豆漿」之外,什麼是永和人的日常?並透過適量的改變做更新,讓永和人的生活、區域的地方性能夠被凸顯出來。
以路上觀察著手記錄永和街道的日常與生活細節,並將紀錄以常見區域做分類統整,分析永和居民在歷史變遷與空間演化下的影響與運用策略。將過去永和的商業核心『店仔街』設為基地,找回地方性與昔日熱鬧的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