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久與非永久是一線之隔,抑或是一種階層化的關係?
自然界中有許多吸引人的現象,絢麗的極光、姿態及色彩改變功能的章魚、透明飄逸的水母,而我認為他們的共通構成要素都具備了疊加性、透性及飄逸性,可是為何當自然界的元素轉譯至建築(例如:天壇及清真寺)後,感受變得如此厚實呢?我想是因為建築材料亙古以來都在追求永久化。
而我認為在永久化的過程中永久與非永久並非一線之隔,從生物界中脫皮的現象可以發現是一種階層化的關係,那回到建築我們到底可以用到多弱的材料來構築呢?可以代表當代的非永久性材料又為何?
我認為塑膠可以代表當代的非永久性材料
在階層化的概念下,利用塑膠的柔軟生成治具,透過結構三方向的約束穩定系統,嘗試利用系統中材料的特性回應自然界所創構的畫面,並延展成具流動及代謝性的建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