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通常因本身的地理位置而有不同容貌,其衍生也許相當複雜,但台灣都市容貌,即使在十分短暫的時間內樣貌的改變也相當快速,邊陲都市更凝聚著這樣時空壓縮的結果。
基地選擇在烏來不僅是台北市的邊陲,更有這樣的代表性,其區域的空間發展中,散布很多經過多重作用導致空間定義未清,通常最有趣也最能講述當地發展過程的畸零地塊「歧地」,這些空間如果透過設計介入並加以編輯,與周遭產生新的連接,會衍生出屬於當地特殊的都市型態。
概念發想階段時我聯想到了一種台灣山丘地常見的「黏菌」”。此生物會在環境的變化與刺激下,產生不同形態:例如: 緻密化、網絡化、分離等。黏菌只有簡單的兩種命令「增生」與「連接」,藉由兩種簡單指令的連續操作,形成多樣複雜的型態進而與環境共生。
本設計嘗試以各種歧地最小的建築元素/物件,形成一個系統重新組構並組織空間,正如依附在烏來基地現況的生物體,使空間能有著重合到分離一連串的漸變形式 ,以回應改變相當快速的都市面貌。基地中找出了九種一般性空間元素做主要觀察對象,並依各處條件發展出類型學不同的空間細胞,藉由空間細胞在相互連結與組合時、產生屬於自己獨特空間,回應居民與觀光客的生活、基地紋理及環境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