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才算認識一個城市?你是否也曾幾番思考過一樣的問題?
作家王浩一曾提出一個認識城市的妙招:「找到中山路上的大廟與大市場,深入瞭解這兩個地方;如此一來,已經可以認識這個小鎮的一半。」
我用上述的方法檢驗自己對新竹的了解,發現我對這片土地的了解少之又少,於是決定踏上重新認識新竹的旅程。
在一番尋找之後,我發現新竹城隍廟被藏在了層層邊界之中。於是我開始思考,是什麼造就了今日的城隍廟?
廟宇被三個層次的邊界所包覆。在攤販與廟埕相接處,用餐的桌面與香爐緊鄰,排隊點餐的人龍轉進廟裡。在探討廟宇與城市的關係時,可以發現廟宇周邊圍繞一圈攤販與店鋪,包圍了牌樓入口與戲台,分別對內外販賣飲食、衣著及幫人挽面的攤販;而廣場的白天經常聚集進香團,晚上則擠滿造訪廟口小吃的市民。現況中的廟宇,雖然沒有專屬的入口,但這種先接觸攤販的模式也使市、廟的生態系融合,成為新竹城隍廟的一大特色。最後,中央商場則默默扮演著中介的角色,其主要以兩棟建築物組成,中間搭建頂棚形成內部街道。曾經身為年貨大街的商場,早期是以販賣布料、服飾等聞名新竹。中央商場扮演廟口小吃與中央市場之間的過渡空間,連結著廟宇與中央市場。
三種邊界交織出一種雜亂生機的生活是一種可貴的體驗,但現在也正面臨著因為封閉隔絕而被新世代市民遺忘的難題。